基隆市位于臺灣東北角,下轄仁愛區、中正區、信義區、中山區、安樂區、七堵區、暖暖區等7區,157個村里。2018 年縣市長選舉中,尋求連任的民進黨林右昌戰勝國民黨謝立功成功當選。 一、人口結構 1.選民結構 據臺灣“內政部戶政司”2018 年8月底數據,基隆市人口數為370461人,占臺灣總人口1.6%,其中男性185222人,女性185239人,選民人數(設籍基隆市20歲以上民眾)310809人。 基隆市有近20%的外省籍人口,居住在眷村地區,對當地政治生態影響較大,在基層選舉中發揮重要作用。 表1:基隆市人口結構 人口數 | 占臺灣總 人口比例 | 選民人數 | 總計 | 男 | 女 | 370461 | 185222 | 185239 | 1.6% | 310809 |
2.選民行政區域分布 基隆市下轄7個區,仁愛區、七堵區、中山區選民色彩偏綠,中正區、暖暖區、信義區選民色彩偏藍,安樂區選民人數65885人,占總選民人數21.20%;中正區44348人,占比14.27%;七堵區44316人,占比14.26%;信義區為43191人,占比13.90%;中山區40702人,占比13.10%;仁愛區36681人,占比11.80%;暖暖區31425人,占比10.11%。 3.選民年齡結構 據臺灣“內政部戶政司”2018年8月底數據,基隆市20-29歲人口數52094人,占總選民人數16.76%;30-39歲51485人,占比16.56%;40-49歲57756人,占比18.58%;50-59歲63990人,占比20.59%;60-69歲51099人,占比16.44%;70歲以上34385人,占比11.06%。 4.產業、職業結構 據基隆市政府主計處2017年8月統計,基隆市15歲以上勞動力人口約18.6萬人,占15歲以上人口56.7%,其中就業者約17.8萬人,失業者7千人,失業率3.8%。 產業方面,基隆市平地農戶及耕地日益減少,農業產值比重不高,但基隆擁有良好漁場,是臺灣北部最大漁業基地。基隆市第二產業約占30%左右。第三產業因基隆港是國際港口,服務業多為港埠相關基礎產業。服務業者為125000人,其中約20%從事運輸倉儲業。 5.人口教育程度 據臺灣統計資訊網數據,截止到2017年底,基隆市15歲以上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約8.1萬人,占24.69%;高職教育程度者約11.3萬人,占34.45%;大專及以上者為13.4萬人,占40.86%。 二、地方派系狀況 基隆派系肇始于1950年第二屆省議員選舉。議員謝清云與張振生分別成為“謝派”與“張派”創始人,隨后又出現“蘇派”、“陳派”等派系。他們雖各立山頭,但都是國民黨籍。“謝派”主要人物是謝貫一、謝清云 、謝修平等。“謝派”經濟資源集中在基隆市第二信用合作社、基隆市起卸運輸勞動合作社、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與合作金庫,參與投資經營味全食品工業等公司。其中,基隆市第二信用合作社是謝修平父子積聚經濟力量、發揮政治影響的重要基礎。“蘇派”最初領導人為蘇德良,代表人物有前“立委”張堅華、前省議員及第四、五屆“立法委員”劉文雄等人。“蘇派”經濟資源主要在基隆市第一信用合作社、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臺灣省住宅公用合作社 、合作金庫、第一銀行等機構,參與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有國際證券、信隆證券等。“陳派”也稱“主流派”,早期領導人為陳正雄。陳正雄曾是“謝派”干將,曾王“救國團基隆團委總干事”,在連任第七、八屆市長后,發展成獨立政治力量,參與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是“中國電器”等。基隆市地方派系合縱連橫,不斷分化組合。為對抗“陳派”,謝修平曾與蘇德良進行聯合。上世紀80年代后期,民進黨在政壇興起,國民黨地方派系力量逐漸衰落,權力之爭向政黨斗爭轉移。 目前,“謝派”界限模糊,“蘇派”已不存在。“謝派”仍擁有二信中學、大魯閣棒球場等二信合作社相關產業,在基隆市有一定勢力,漁會系統亦偏向“謝派"。不過謝清云的孫子謝國梁,已不太走傳統派系經營道路。早年“蘇派”旗下曾有大量市議員,伴隨基隆礦業沒落其政經資源消退,“蘇派”實際上已不存在。 基隆市歷史變遷與都市化的發展,對地方政治生態產生深遠影響,最終導致地方派系發展受限,政黨政治成為主流。在市長、“立委”選舉中,基本上形成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競爭局面派系與家族等勢力僅在基層里長選舉中存在定影響力。 總的來看,地方派系與家族等因素對基隆市政治權力結構的影響越來越小,政黨競爭更加激烈,國、民兩黨是基隆市政壇主導力量。 三、政治版圖 基隆市長期由國民黨執政,泛藍基本盤較大。1950 年實施地方自治以來,除第四、第五屆市長林番王為民主社會黨籍外,基隆市長期由國民黨執政,直至1997年,才由民進黨籍“立委”李進勇打破。2001 年市長選舉,泛藍陣營整合成功,國民黨籍許財利擊敗李進勇,并由國民黨執政至2014年。2014年市長選舉,在2009年市長選舉、2012年“立委”選舉中兩次敗北的林右昌當選市長,對基隆市政壇造成沖擊與影響。林右昌能在基本盤“藍遠大于綠”的基隆市獲勝除自身在地深耕大環境對泛藍不利外,原因還包括國民黨前兩任市長許財利、張通榮擔任市長期間,施政不佳,且市政弊案叢生,泛藍分裂。2012年“大選”,馬英九在基隆市得票率接近六成,蔡英文得票率未滿三成七。2016年“大選”,蔡英文在基隆市得票率未滿50%,,朱立倫宋楚瑜合計五成多。2018年縣市長選舉中,尋求連任的民進黨林右昌以102167票、54.14% 的得票率戰勝國民黨謝立功的86529票、45.86% 成功當選。
責任編輯:左秋子 |